當前位置:漁釣者>初級釣魚>台釣入門>

石堆區作釣的四大攻略

台釣入門 閲讀(2.51W)

石堆區域向來是不少釣魚人眼中的“禁地”,他們明知其有着豐富的魚類資源,但常苦於沒有好的垂釣方法或常因損鈎斷線而放棄。就我常年垂釣石堆的經歷説明,石頭堆也能釣而且只要方法得當,照樣能釣出理想的收穫。

石堆區一般是由江河湖庫管理者為防止堤岸崩塌而投入的石塊形成,或為攔河閘或水庫兩邊為防止汛期水流沖刷閘根、壩根而投擲的保護物,也有的是石料碼頭長期卸貨掉落積累形成。

由於投入的石塊較大容易產生很多大小不一的的洞穴,長此以往,長出了很多的苔蘚滋生了很多的浮游植物也聚集了無數的浮游生物,這些自然條件都給魚類的活動、覓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石堆區作釣的四大攻略

一、石堆區對魚類的影響

1)是弱勢魚類的避難所

當個體較小的幼魚受到大魚攻擊時,可以躲入密集的石洞中避難;另外,當魚類遭受人為帶來的驚嚇時也能往石堆裏躲藏。

2) 是水體的“空調器”

在同等深度條件下,石洞裏冬暖夏涼温差相對較小,給魚類提供了良好的活動空間,魚類喜歡聚集於此。

3) 是豐富的覓食場所

由於有較為豐富的浮游生物及浮游植物,為小魚小蝦提供了豐富的餌料來源,同時,大魚為了覓食小魚小蝦也常多到此活動。因此,素食性、雜食性及葷食性魚類齊全,多是魚類大家族聚集之地。

4)可以逃避人類的捕撈

通過長期觀察,捕魚人撒網、下網從來不在有亂石堆的區域進行,估計是在這些地方操作容易掛網也影響漁獲。魚類正是受益於這個得天獨厚的場所而才得以生存,所以,其資源較其他水下空曠地區要豐富的多。

5)是魚類的“遮陽傘”

魚類由於其遺傳基因決定,天生就有一定的羞光性,只是不同的魚種其羞光程度不同。鯉魚較鯽魚羞光性強,所以,釣鯉魚早晚及渾濁水域上鈎率高於中午或清水,鮎魚羞光性強於鯉魚,所以,釣鮎魚最好選擇傍晚、陰雨天及夜釣或汛期渾濁水體垂釣效果好。當中午陽光強烈直射水面時,很多帶有羞光性魚類多躲藏於洞穴裏或大石塊的背蔭處,當夕陽西下光線開始暗淡的時候,它們才在洞穴附近活動覓食,正是由於有了這些“遮陽傘”,它們才樂此不彼。

由於石堆區對魚類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重要作用,所以,一般情況下,可以説,找到一片好的石堆區域(起碼存在兩年以上的有大石塊的區域),就等於找到了魚窩,也為我們野釣人下杆指明瞭方向。

二、漁具配置

在石頭區域垂釣,其所配置的釣竿、線組要有較強的針對性。釣竿要體現長、輕、硬的特點。“長”是為了適應遠近及提竿角度的需要;“輕”是為了減少垂釣時的體力消耗;“硬”是為了快速提魚、遛魚的需要。我一般使用8米左右的硬梢碳素杆。

由於在石頭堆裏經常能碰到大魚如:鯉魚、鮎魚、黑魚等衝撞力大的魚類,釣線我用1.5#或以上規格,要根據常遇到魚的個體大小相應配置號數。由於這樣的水下環境決定,我一直用長竿短線七星漂的傳統線組。

但綁鈎的方法又與一般的傳統綁鈎方法不同:傳統的綁鈎方法是綁鈎後,將多餘的一段線頭直接減掉,而我在綁鈎時有計劃地多留出10公分左右出來,在綁好鈎以後,將這長出的10公分線頭下方結一死結,再備一段細細的保險絲砸扁纏在死結的上方,這樣,保險絲在提竿或遇到阻力時由於有死結阻擋就不會滑落。

由於細保險絲材質柔軟又被砸薄,釣底時即使被石縫卡住,通過硬拽也能拽出或即使保險絲被拽掉,再配一根仍然可以使用,可以避免損失整個線組丟卒保車。鈎下多出的10公分線頭即“鈎下墜”是針對這種複雜環境而專門配置的,因為水下地勢不平或有枯枝爛葉或有石頭縫隙。

這樣,用常規的配置鈎餌下去後,經常出現被其掩埋而魚發現不了鈎餌,就會出現窩子裏有魚星而浮漂不動的情況,當發現有這種情況時,可能鈎餌被埋了,可以將所綁鈎的下方保險絲(鉛墜)逐步向下調整,使鈎餌逐步離底,直至調到有口為止,甚至調到死結跟前,如果是因為鈎餌被埋魚發現不了餌料,通過逐步調整情況大多會得到改善。

另外,如果你不想用這種線組,也可以參考台釣線組的主線、子線配置,即子線線徑只佔主線的一半,這樣,萬一掛鈎將子線拽斷也能保住浮漂及主線,但建議不要使用立漂和雙鈎,因為石堆裏地面本來就凹凸不平,又可能你不止打一個窩子,如果使用立漂,一旦窩點深淺不一就要頻繁調漂。

從而增加垂釣煩惱,同時,如果使用雙鈎,就增加了一倍的掛鈎風險,還有可能這個鈎掛到魚了而另個鈎剛巧掛到石縫或障礙物,那是很鬱悶的事,我初期垂釣石堆區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感覺魚在下面掙扎就是提不上來。

再有一點就是,由於用的是長竿短線掛蚯蚓垂釣,且蚯蚓在鈎上蠕動,伸竿的過程中容易脱落,建議使用帶倒刺的魚鈎,隨之,為了卸魚方便及防止遇到大魚,還要準備一把摘鈎器和抄網備用。

石堆區作釣的四大攻略 第2張

三、餌料選擇及使用

在石頭堆裏垂釣與水下地勢平坦的垂釣,在用餌上是應該有所區別的,不論是誘餌還是釣餌。複雜特定的環境決定着我們在使用誘餌時,所用的餌料顆粒要大,因為越細小的餌料掉入石頭縫或雜物的機率越大,當魚進窩子後長時間吃不到誘餌就很難留住魚。

我多用幹玉米、幹黃豆加大米泡藥酒打大窩子,這樣的誘餌目標醒目小魚難進嘴經得住小雜魚鬧窩,一般也不容易掉入小的縫隙裏,這樣,有實實在在的餌料可吃和香味誘惑,留魚的效果較好。但所用泡誘餌的藥酒用量要注意適當,氣味太沖魚很難接受,反而影響魚的進窩速度,提醒釣友注意把握。

至於釣餌的選擇上不用太追求高檔貴重,畢竟生長的都是野生的魚類,一般也不存在被餵飽釣猾的情況。就我多年垂釣用餌感覺,就用“大平二號”紅蚯蚓就行(當時還沒有普及使用紅蟲餌料),且蚯蚓是被休閒釣友公認的“萬能釣餌”適應的魚種很多,且其營養豐富常受雜食性、葷食性魚類的青睞。

但使用紅蚯蚓也有講究,蚯蚓要在出釣前進行處理,讓其揮發身體的多餘水分增加韌性,避免輕易被小魚嘬漏鈎尖。要提前1-2天將蚯蚓撿出來放在乾燥的容器裏適度脱水吐泥,經過處理的蚯蚓通體會變細變紅並有一定的韌性。垂釣時,要根據魚的個體大小,使用相應粗細長短的活體蚯蚓。

釣較大魚時,鈎尖前要留出約一公分長度的蚯蚓蠕動,因為“鮮、紅、活”的蚯蚓到窩子裏目標醒目,且蠕動搖擺狀態的蚯蚓對魚類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夠激起魚類喜歡捕食活食的天性,效果遠遠好於使用死蚯蚓。而有的剛入門釣友不懂或為了裝鈎方便,將活蚯蚓有意拍死裝鈎,這是不可取的,也被長期實踐所證實垂釣效果是不好的。

現在選擇、使用餌料的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市面上紅蟲也很方便購買,實踐證明,在隆冬季節垂釣,紅蟲的效果多好於蚯蚓,有條件的釣友也可以使用紅蟲垂釣。使用紅蟲時應該根據魚情及個體大小,可以使用穿單根也可以同時掛多根垂釣。不論是使用蚯蚓還是紅蟲,垂釣後都要注意講究衞生。

四、施釣技

1)釣點的選擇及定位

在石頭堆裏垂釣,選擇釣點及定位下鈎的準確性尤為重要,它不但關係到漁獲的多少,還決定着漁具的安全。在這樣的環境下定釣點,有幾點要注意把握:

a.試探深淺凹凸地形時不可帶空鈎下水;

帶空鈎下水試探地形深淺時,由於鈎尖外露,掛鈎的風險很大,試探時鈎尖上一定要包上東西,或裝上蚯蚓再下竿試探。

b.注意熟記腳下及對面的參照物;

開始試探釣點時應前後左右多試幾下做到心中有數決定取捨。一旦確定釣點了就要努力保證下竿的準確性。熟記腳下及遠方參照物主要是怕下竿時發生位置的左右偏移,既影響釣效也怕偏移釣位而掛上附近物體。下竿時要做到“三點一線”即:對面的參照物、釣點及腳下,這樣才能保證下竿的準確性。

c.注意釣每個釣點時竿子的抽出長度;

在保證了下竿時不發生左右偏移還不夠,下竿的遠近同樣要求準確,這時要注意釣這個釣點時竿子抽出了幾節或在某竿節的哪個準確位置,只有保證每次下竿前後左右定位準確才能避免放入障礙物或石縫中,才能保證釣組安全及釣效。定點下竿顧及前後左右是後續垂釣過程的基礎及保證,雖然看似複雜繁瑣,但習慣成自然,多次垂釣後你自然就能做到了,而且首次一旦定位並記住了,也節省下次的試探過程。

d.底釣不能釣流水;

如果在流水中垂釣,水體的流速對釣組都有一定的推力,使鈎餌發生移位增加掉入石縫或掛上石頭的危險,如果用釣鈍來解決移位,又常因太頓而看不到魚訊,所以,為穩妥起見建議不要在這樣的水體裏垂釣。除非你知道此地魚的密度較大且發現魚層較高時,可以釣走漂,主抓劫口。

2)浮漂的調釣

用七星漂垂釣也要調漂,調幾粒釣幾粒既可根據當天的魚情也與個人的觀漂習慣有關。由於用的是長竿距釣點較遠要求浮漂要醒目,我當時用漂是每一粒都用鵝毛梗的最粗一段剪取穿制5-7粒,由於蚯蚓較輕,我常調2粒釣1—2粒主抓送漂(墜上鈎或墜下鈎不影響系統平衡,主要在於調校)或頻繁點漂提竿。

由於在這樣的複雜環境中垂釣,為防止掛鈎,浮漂應追求靈敏不能釣太鈍,以防鉛墜睡石頭縫裏卡鈎,如果發現有小雜魚鬧窩,可以等一會再釣,一是讓小魚吃飽誘餌離開,二是等大魚進窩了小魚就會跑掉,減少與小魚糾纏的煩惱及釣組被小魚拖入障礙物裏的風險。

石堆區作釣的四大攻略 第3張

3)打窩

在這裏垂釣,在哪布窩子是由水下環境決定的,能找到相對平坦、深淺適宜的最理想,這就要多試探,一旦確定釣點就要做好標記,以減少下次尋找時間。在有選擇條件的時候,布窩子最好選擇扇形布窩,以增加上魚概率減少來回換窩走動時間。在打窩的時候,要根據水體深度確定打窩子的方法。

我一般在1米以內的用水面打窩器,直接在窩點上方倒誘餌,如果達到2米左右或更深時,多使用水下打窩器,就是用那種小桶型帶小洞帶線繩的打窩器,繩頭系在竿梢上,將打窩器沉入水下倒餌打窩,這樣可以防止由於水深從水面打窩誘餌到底面積過大的情況發生,這樣打窩準確性很高利於聚魚。

4)垂直下鈎提竿

長竿短線的優點就在於“點”能打的準,每次下鈎提竿要直上直下操作,竿尖應在窩子的正上方,採取“遞”的方式下鈎。不可斜拋斜拉,否則,拋竿的準確性不好把握的那麼準,二是斜着提竿有掛鈎風險。當發現魚吃鈎時,要根據水體的深淺決定提竿的早遲,水深早一點提竿水淺慢半拍提竿,感覺掛住魚時要利用硬竿梢快速將魚提離水底再遛魚,不可任由其在水底盤旋。

5)勤提慢引

由於石頭堆裏凹凸不平有深有淺且可能還有枯枝爛葉,鈎餌下去浮漂常時間不動,可能被雜物遮擋,應過一小會慢拎一次鈎餌,哪怕鈎餌提離底2—3公分也好,這樣一方面能起到讓魚發現餌料的作用,另外,由於使用的是鮮活的蚯蚓,還能刺激其捕食活食的習性,從而增加上鈎率。

6)注意魚的泳層變化

就我們野外常垂釣的魚種來看,有底層、中層和上層覓食魚類。如鯽魚、鯉魚就屬於底層覓食魚種,草魚、青魚屬於中層而鰱魚則屬於上層魚類,這是由其遺傳基因決定的,但並非絕對不變,它們常受温度、氣壓、水質等多種因素影響而改變泳層,特殊情況下鯽魚、鯉魚也會上浮覓食、鰱魚、草魚也有下底覓食的。

所以,我們在底釣長時間沒口的情況下,要注意觀察試探看魚類是否離底變層。如遇到高温無風感覺氣壓很低、水面有很多的小魚花、常聽到水草邊有鯽魚“咂嘴”聲,就要考慮到魚很可能起頭了,這時就要改變“戰術”釣離底。

但通過長期在水邊垂釣我發現,不少的傳統釣手不能根據魚情而改變垂釣泳層,即使發現魚長時間不吃鈎總認為是餌料問題、天氣問題或窩中無魚還死守釣底,他們沒有考慮到或不會釣離底,特別是一些老年釣友更是習慣成自然了。

其實,只要能考慮到魚會變泳層,傳統釣組也能釣浮也能釣劫口釣行程而非台釣的專利。只要將鉛墜略微減輕漂距拉大,同樣能釣浮找泳層,關鍵是能否根據影響因素的變化及時改變釣法。

野釣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和未知性,儘管在石頭堆裏垂釣有困難有風險,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了釣技,你收穫的不僅僅是魚,還有釣友們那羨慕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