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漁釣者>魚餌製作>自制魚餌>

魚餌使用問題餌料霧化和魚吃口的分析

自制魚餌 閱讀(6.11K)

商品餌是伴隨“臺釣”出現的。以調4釣2、搓餌釣底為核心的“臺釣”用魚兒愛吃、引誘力很強的魚餌將魚引聚在一起。其中引魚是關鍵,可分三步走:1.按一杯餌料一杯水開餌,以鬆軟適中並有一定黏性、狀如餌垂為準,要求餌入水後膨脹並擴散成粉末狀。然後搓大餌拋鉤,一般拋鉤5次後魚就能憑嗅覺發現擴散的魚餌了。2.改搓小一點的釣餌,連續拋鉤10次,完成做窩。在此過程中即使有魚咬鉤也不要提,以免驚魚和造成魚對釣餌的警覺。3.進一步縮小釣餌體積,搓得更小些,以迎合魚的吃口達到規範魚訊的目的。

魚餌使用問題餌料霧化和魚吃口的分析

不難看出,以上三步驟從招魚開始到引魚上鉤都是嗅覺刺激在先,招魚進窩;隨後是味覺刺激,把魚留住;然後以餌形和狀態起著順魚口、安魚情、抑煩躁的作用。不然魚多了,留不住;餌大了,一次吸不進嘴,勢必有二口、三口,這樣口亂了,空鉤率就高了。然而此步驟適用釣底、釣成品魚(尾重100~250克的鯽魚),快是有限的,時速40~60尾。如果魚小(尾重50~75克)、密度高,則有時速100~140尾。拉餌出現後,首先是縮短了裝餌時間:其次是配合釣快魚降低了魚的尾重,由100~250克的成品魚降為50克左右的幼鯽;三是密度高了;四是幼鯽的生活習性使霧化成了釣快魚的先決條件。其中,起決定作用是霧化。釣魚從上餌開始到脫魚入護一個週期,拉餌釣幼鯽9—20秒,搓餌釣成品鯽60~100秒。也就是說搓餌釣60尾的時候,用拉餌可釣180尾,省時2/3。同樣面積,如投放大鯽10000尾,幼鯽則可放50000—100000尾,密度越高魚的咬鉤率越高,當然釣的魚就越多了。另外,尚未被大多數釣手瞭解的是幼鯽、稚鯽,它們的的生活習性不同於成品鯽。魚苗從孵化長到13~16毫米前,都採用豆漿潑飼。由於豆漿呈懸浮乳狀,所以稚魚都有懸浮攝食的習慣。長至體長16毫米後才開始喂粉末狀飼料,但這時喂的數量很小,2~3千克/畝。因此魚體越小越容易上浮,也更願意接受霧化餌。釣快魚用霧化餌就是看準了魚小,尚未脫離懸浮攝食,保留著主攝粉末狀飼料的習慣。可是引魚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多多益善。例如誰都知道“把魚裝到管子裡”,但裝多了魚浮躁,層層疊疊,雖釣法多變也難免蒙魚:裝久了自己沒找準主泳層卻給下一輪進入這個釣位的對手墊高了摘取勝果的臺階。

引魚要恰到好處必須控制霧化,做到引則穩定泳層、不亂不躁,釣則均衡上魚、魚訊一致。

道理雖然明白,實際操作卻很複雜,總是把握不好誘魚的度。比如不管魚多魚少、口猾口穩,把釣一標深當成釣快魚經典。殊不知釣一標深是以對魚情的透徹瞭解為基礎,有取有棄的。吉彥軍總結釣一標深是在天津,掌握的情況是:老魚雖多,卻因傷嘴和受驚而變得分散,並有口猾、口亂的特點。為此,釣場賽前放了3000尾新魚。於是專取上層3000尾,放棄底層老猾魚,以10~15秒一竿的頻率在釣棚一標深範圍內用霧化餌誘新魚,至賽程一半還未上魚時仍堅持誘魚就成了以吉彥軍為代表的河南釣手的選擇。還是吉彥軍,2002年“泛宇杯”釣魚比賽就不再堅持釣一標深了。.理由是:氣壓低,泳層亂,雖從上到下都有魚咬鉤,但前程拉鬆散餌打浮導致上層魚口亂,往下一點,釣兩標深魚口就穩了。另外,前15分鐘打浮溶化的霧化餌有的已吸足水,開始下沉了,造成中層霧化多於上層和下層,致使離底60~80釐米成了魚的主泳層。由是舍拉餌打浮,改搓拉結合釣中層並注意浮標下行中的介面。霧化是為了誘魚,可是誘到什麼位置不是主觀意識能決定的,要根據魚的泳層變化不斷修正釣棚才行。

釣快魚離不了霧化,然而不是把魚裝進“管子”就完事了。霧化帶來困惑主要是泳層亂、吃口亂,對此釣手想了許多辦法。如搓拉結合,魚少用搓,魚多用拉;口穩用搓,口輕用拉;擊底用搓,離底用拉;主誘用搓,主釣用拉等等,可是總是一段時間有效,過了那個時段就失效了。釣魚人都有如下經驗:釣成品魚釣大魚,誘餌用米、麥等顆粒,雖然魚進窩慢,但釣的魚大。如果釣小魚釣雜魚,誘餌用米糠、麥麩,則魚進窩快,並能促成離底魚追著誘餌下沉水底,或因底層魚攪動而使碎屑浮起時離底爭食。霧化餌以薯粉為主,細鬆碎輕,入水後除鉤口有一部分殘餌,其他或快或慢都會化為粉末了。拋鉤越快,餌團越大,被水溶化和從鉤上脫落的粉餌越多,於是形成前面一竿溶散的粉料尚未沉底,後面一竿又跟著來了。如此一竿連一竿,在釣點就形成了由霧狀水體組成的“管子”。為食所誘,魚總是不停地尋找食物,故一進入“管子”就不走了。然而處於不同生長階段的鯽魚在行為上是有差異的。身長25~50毫米的幼鯽、稚鯽不沉底,多離底攝食:介於幼魚和成品魚之間,尾重30~75克的鯽魚尚未形成固定習性,時沉時浮:150克以上的成品鯽則因品種和養殖條件不同,有的沉底,有的上浮,甚至上浮高度都是有區別的。鉤快魚以鯽魚為物件魚,在魚情統一為稚鯽、幼鯽時,招魚用霧化餌是因為魚小,本身就有上浮習性。現在釣大鯽的規格降低了,尾重100~150克就稱大鯽了,其實有半數是幼魚,故仍可用霧化餌把它裝進管子。除專為釣魚比賽投放單一的高密度大鯽可取下層霧化,把魚控制在離底20釐米範圍內釣抬頭魚外,混養魚中攻大鯽都是沉底霧化,很少有垂直霧化的。稚鯽、幼鯽缺乏生活經驗,雖習性相同,卻處於模仿階段,一尾上浮了其他魚模仿,於是層層疊疊,哪裡懸浮餌多就聚在哪裡,這就是主泳層。如果魚特別多,擠不進去的就只能在外圍或主泳層上下爭食了。

泳層亂是把魚裝進“管子”後的必然現象,只要垂直霧化就無法避免,釣手能做到的是利用浮標探尋主泳層,避免在副泳層上同魚糾纏。釣快魚用長腳長尾棗核標就是因為它宜搜尋。不過聰明一點,在試塘中摸準魚的上浮規律,事先設定釣棚也不失為一種辦法。魚口亂,人和魚各有一半責任。比賽時打浮、擊底、釣行程的都有,魚餌五花八門,二輪後漸漸統一了。可是第三輪又亂了,大邊釣底釣離底,中間打浮釣行程,介於邊位和中間位之間則沒了主意,忽而釣中忽而打浮,槍法亂了。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找不到主泳層,一個層面釣兩三尾就沒魚了,換一個深度又釣兩三尾。然而不為魚惑,換一種釣餌效果就不同了。魚口亂是魚煩躁了,禍起滿塘霧化。在魚游到哪裡都有餌又對吞餌中鉤記憶猶新時,拉得浮標七上八下、亂象環生是常見的,對此應減少霧化,還魚一個安靜環境,同時降低魚餌的刺激性,這樣魚安定了,咬鉤就正常了。

有人說釣快魚就是拼釣餌。可是霧化的泳層糾結制約了釣快魚,五花八門,味型、狀態不同的魚餌又製造了魚口亂象,前者雖難以避免卻有主泳層可找,後者在規定使用公餌後是否會有轉機,尚待觀察。